農業園道路工程匆匆上馬

二零一七年七月及十月,政府向北區區議會兩度提交文件,指農業園選址最終落實在古洞南蕉徑,佔地約八十公頃,並分兩期發展,第一期將佔地約十一公頃,然而在未有更多農業園規劃的資料曝光前,道路工程已在十一月匆匆刊憲,工程主要涉及一條九百米的雙線雙程路及兩條行車橋,從現時蕉徑路跨越雙魚河,穿越現時區內常耕農地,連行人路的路闊近十米多。

現時蕉徑路作為村內出入的主要道路,本身只是一條六米左右的單線雙程路(連行人路),為何一條只通向農業園的道路,竟比區內主要道路更闊?這段雙線雙程路若成功興建,只會在新路及蕉徑路之間製造瓶頸引致交通擠塞。然後,政府又會以改善交通問題為由,借機擴建蕉徑路及其路口,甚至是接駁蕉徑路的粉錦公路,把更多車流引入當區的同時,也有如協助道路旁的農地鬆綁,加劇一帶的發展壓力。

必須承認,交通運輸配套在農業運作有其重要性,然而現時有關農業園設計及規劃的公開資料極少,到底這條建議雙線道路如何配合兩期農業園的規劃?為何單線道路並不可行?不同形式生產區的物流要求如何?能否透過改善現有道路或小徑為基礎?道路是如何配合農區內的配套設施(如臨時貯存區、上落貨位、堆肥設施等)?

政府要做的是公開農業園規劃的更多資料,而非「快刀斬亂麻」,把道路工程匆匆刊憲上馬,甚至不應把農業園項目放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與其他民生相關項目綑綁式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連結﹕
長春社對「在古洞南設立農業園(第一期)—  道路工程建議」的意見 (只有英文版)

 

成為綠息份子,訂閱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