䃟頭自然保育及可持續天然資源利用-教育及參與項目

我們的工作 > 自然保育 > 其他保育項目 > 濕地保育 > 䃟頭自然保育及可持續天然資源利用-教育及參與項目


 

~最新活動~

 <<按此

<<按此

 

項目簡介

此項目是由鄉村和保育人士合作,協力為香港一個生態價值極高的棲息地——䃟頭建立的教育及保育項目,而且相信將成為一個具影響力的範例。䃟頭村村代表謝擎天先生和何兆基先生曾表示昔日䃟頭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潮間帶可以找到很多貝類、螃蟹、蛤、蠔,以及許多其他生物,村民都十分珍惜這些天然資源。可是近年有大量人士來到䃟頭石灘掘取貝類,不禁令人擔心一些海岸生物會在不久的將來從此消失;另外,在䃟頭泥灘的海草床也似乎因附近的基建影響而正在減少。

   

䃟頭擁有很高的生態重要性,包含不同的生境——特別是在香港罕見的海草床。䃟頭亦是兩種馬蹄蟹的棲息地,部份區域已被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村民因此希望與長春社合作,一起保育這個重要的珍貴棲息地。為了可持續地運用天然資源和保護自然環境,我們獲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展開「䃟頭自然保育及可持續天然資源利用– 教育及參與項目」,項目將邀請不同地區人士、學校和公眾,一同參與不同生境的生態調查和研究掘蛤蠔活動對當地生態的影響,透過親身參與了解當地生態狀況和面對的威脅,提升村民和大眾的保育意識。收集所得的資料可作製定保育管理計劃之用,並向公眾推廣可持續使用天然資源的理念,以保護䃟頭這個美麗的鄉郊和重要棲息地,邁向人類與自然並存的可持續生活模式。

 

活動

作為教育及參與項目,大家的參與和支持格外重要,本計劃的公眾參與活動主要分為「䃟頭環境及生物多樣性大使計劃」、「公民科學家生態調查計劃」,以及「環原自然義工計劃」,細節即將登場,請大家引頸以待。

 

關於䃟頭

 䃟(音:散/saan3/)頭這個名字對經常遠足的朋友相信並不陌生,因䃟頭為東澳古道(昔時往來東涌及大澳之通道)的必經之路。位處東涌西面,與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相對望的䃟頭不單是一個能看到飛機升降的地方,還擁有很豐富的生境多樣性(不同種類的生境),孕育了林林種種的生物。

  

早於1984年10月19日,䃟頭附近2.7公頃的紅樹林和泥灘已被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以保護當地罕有而脆弱的海草床。除了海草之外,䃟頭亦是香港極少數兩種馬蹄蟹(瀕危「中國鱟」與本地稀有「圓尾鱟」)同時繁殖和育苗的地方。而且本地罕有的紅樹­­──木欖 (Bruguiera gymnorrhiza) 也在這裡生活,具有不容忽視的生態價值。

 

䃟頭不只擁有很豐富的生態資源,還承載着深厚的歴史和昔日人文風貌。考古學家曾於䃟頭發掘出唐宋時期的墓葬和窰址,而且䃟頭村的歴史可追溯至三百多年前,村民主要以農耕為生。儘管部分年輕人已經遷離,但訐多原居民依舊居於村內,甚至希望推動復耕工作,把往日的鄉村文化保留下來。

 

近年,大家對䃟頭這地方或許有另一個印象──「挖蜆」。當大家提著一筐筐大大小小貝類回家的時候,村民卻觀察到「蜆」卻變得愈來愈細,而且遊人「挖蜆」的泥灘也是許多動植物的家,這些挖掘行為其實特別影響居住在沙底下的生物。

 

 

資助: 主辦機構: 

 

協辦機構(排名不分先後):

  

 

(在本刊物/活動內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並不一定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或大嶼山保育基金諮詢委員會的觀點。)

 

成為綠息份子,訂閱通訊